四川省峨眉山市九里镇初级中学校 620500
我们知道,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在这门学科的汪洋大海中,动机、心理过程及个性心理特征的理论常为教学服务。英语教学也是这样。
一、教学应研究学生的心理状态。
英语教学中,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都伴随着一系列心理过程,好的教学方法是在研究学生心理规律的前提下形成的。应试教育在很多方面是违背学生心理规律的。
现在的教育是贯彻“素质教育”的时代。什么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根据提高学生素质的需要,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通过科学有效的途径,采取生动活泼的方式,促进其自然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以学生为主体。
素质教育的主体性是由于素质发展依赖于主体的内化过程来起作用(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决定的。离开了内因的作用,任何外因如教育目的,道德标准,知识结构等都失去意义。要确立学生的主体性,就要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认识自我价值及创造能力,从而增强自信心,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学习。
在英语教学中,怎样才能把学生变为学习的主人呢?这是首先要研究的问题。
人的心理过程是“认知、情感和意志”过程。三者有着密切的联系。认知过程是引起人的情感和确定自己目标的基础,深厚的情感起着动力的作用,激励着人的意志行动和认知活动。
根据条件反射原理,物质和文字信号的性质能引起相应的条件反射,所以要使学生对学英语产生浓厚和强烈的情感,我们应该向学生发出怎样的信号呢?
因为学生的心理特点存在共性(这是由对生活的普遍的共同需求而产生的)和个性差异(这是由各自的特殊情况产生的)。所以我们应该从强化共性照顾个性来实现这一目标。先从共性来说,如果是改革开放以前的社会经济体制,应试教育大行其道,因为英语无用武之地,老师说你们只要认真听讲,刻苦记牢就能得高分,能升学。那么学生的反应也就只有按教者要求去做,敢于质疑者不予鼓励;奇思妙想不敢说出来,怕被认为是异思天开,不务正业。高分低能者就这么产生了。
但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社会经济体制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加入了世货组织,国际交流频繁,英语大有用武之地,所以培养的人应是有自我创造精神的人,这样的人就要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国家不再包分配大中专毕业生的工作,他们要自我求职,在求职过程中,要展示的才华不再仅限于毕业的学校等级及毕业考试的分数,而是要具备勾通能力,应变能力合作精神,创新能力等等。所以学生必须发挥积极主动的精神对待英语学习。学习英语的目的是要会运用,就必须发扬敢于质疑,勇于争辩讨论,勇于实践等等。将这样的信息传递给学生,就一定会得到这样的反应——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他们学英语的认知就会变为情感,进一步产生学习英语的自觉性。为着自己的目标奋斗,在这样一个对学习英语的共性认识下,他们之中必定有各自的打算,想当外交官的,想当翻译的,想当英语教师的,想用英语交际语言出国打工的。想懂得英语便于在网上查找英语资料的。总之,把英语当作语言工具为一身发展服务的想法就通通被激发起来了,对英语产生了兴趣和学习的动力。只要抓住了学生的这种共性认识,英语教学的高效就有了心理基础。
我们再来谈个性心理特征。
由于每个人的气质、性格、能力的不同,形成了人的个性心理特征,再加上环境的影响,又形成了对事物的爱好与兴趣的差异。这些差异通过培养,差距可能缩小,但不可能拉到相同的水平。比如有人善于想象,便爱好美术和文学。有人声带清亮,他便爱好音乐,口齿流利便爱好英语。也就是说,由于个性心理特征的差异,一个班对学习英语的兴趣不一样,即使通过培养也不可能拉到同一水平。
为了下面阐述的方便,我们不防再引进一个心理学的知识“兴趣:。什么是兴趣?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谋种活动的倾向,它是由物质或精神的需要引起的。如由于口渴了对水产生了兴趣,精神空虚了对小说产生了兴趣等等。兴趣按起因可以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直接兴趣是由眼前事物刺激引起的,如上课疲倦了,老师讲个笑话,学生来了兴趣,精神为之一振。间接兴趣是对某种事物并无兴趣,但对事物的目的和结果有需要而产生兴趣。如自己口齿不流利,对英语不感兴趣,但它是升学的敲门砖之一(必考科目),又是当今求职之需,将来的事业也免不了要和老外打交道,所以也对英语产生了兴趣。
根据这一兴趣理论,前面谈的认知的共性属于哪种兴趣呢?应该是间接兴趣。因为大家都认识到英语在当今社会的交际作用,不学好英语,便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会防碍自己事业的发展。这种间接兴趣是产生学习的自觉性和持久性的前提。
课堂上的教学活动要能引起兴趣,就必须具有刺激性。如幽默、形象感强、生活气息浓等富于趣味的东西。又如争辩性、竞争性等等也富于刺激。
要拯救这样的课堂,就要增强刺激性。
例如1、启发式。启发式不是随意的提问式,如讲了一个意思只问学生“是不是”。学生没有思维的时间,只能信口开河“是”。所以启发的问题要有思考的价值,学生才会积极思维。
2、讨论式。教学中,可以选择一些富于挑战性的知识点让学生分组讨论,最后由老师评判正误。这样,在讨论的过程中,各自必然要穷尽自己的理由使思维深入下去。
3、质疑解疑式。在应试教育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教师一般要求学生认真听讲,认真做笔记。当觉得学生懂了(其实不然)之后,如果再有学生提问,就认为这个学生没用心或太笨。在这种氛围下,学生往往不敢提问,有的虽懂了,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有的根本就是云里雾里,这是一锅夹生饭。如果创设一种让学生大胆提问、畅所欲言的课堂氛围,使知识在反复认知中彻底消化。
总之了解学生的心理认知规律,那学生将进入一个新的境界----享受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