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讷谟尔学校 164100
摘要:教学语言的有效运用,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能激励学生的学习动因,能开启学生的形象思维。在科学课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语言,融严谨与艺术和谐统一。教师的语言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想象力,能激励学生用自己擅长的能力来学习科学,从而让学生爱学科学、会学科学。在教师的教学语言中,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中学习,畅游在科学的世界里。变枯燥为幽默的教学语言也是学生喜欢上的科学课,这是教师的功力,在课堂中教师通过学生外部的语言、行为来把握学生的心理或思维状态,对自己的教学语言策略作出及时调整,以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教师教学语言;有效应用;有效策略
在教学中,语言是桥梁,没有教师的教学语言,就没有教学活动。教师的教学语言在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教学语言是教师最主要的教学手段。
教师教学语言是指一种适合教师职业特点的,融语言准确性、条理性、科学性、艺术性于一体的工作语言。教学语言是教师思维性的、艺术性的、创造性地运用语言进行教学的实践活动。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的语言素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可见,教师的教学语言对提高教学有效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于科学课堂来说,语言既是艺术,也是严谨的表达。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语言因其课程的独特性,应比其他学科的语言描述更具“科学味”。因此,我们要切实提高教师自身的科学素养,加强课堂教学语言科学性的提炼,给语言描述再加点“科学味”,也让科学课更具“科学味”,引领学生进行科学探究。
一、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学语言的有效应用
1.导入语。关于活动前的导入语,是很重要的,一个引人入胜的导入能确保活动的顺利开展,导入环节自然、新奇,就能很好的设置氛围。
情境导入,激发情感。“情”要求我们要“激情”,就是激发学生情感。情感与思维是相互推动着的,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用不同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变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扬静止为律动,赋予无生命之物以人的感情。语言的形象功能发挥到了极致,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形象思维,把他们带入了特定的教学情境之中,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
激疑导入,巧设悬念。疑就是设置疑问,疑是学习的起点,有疑才有问、有思、有究,才有所得。利用问题,激起疑惑,激发思维也是教师常用的导入语。针对活动内容的关键,重点及难点,以及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从新的角度巧妙设疑导入,以疑激思,使学生的思维尽快得到启动并活动起来。
激趣导入,妙趣横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始。好奇心是学生最显著的心理品质之一,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激趣引入,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提示语。提示语就好似一盏明灯,在黑暗中,为你照明前进的方向。
教师的提示语要“精要”。也就是说高明的教师,在教学中善于启发学生思考,决不把最终结果端给学生。教师课堂语言的精要对发展学生思维,完成教学任务有着重要作用。
教师提示语的核心在于是否提示得当,引导及时。只有这样,才能活跃学生的思维,启而能发,导而有效。教师的提示语要“明确”,有针对性、导向型。
在“水的表面张力”一课教学中,教师为让学生充分认识日常生活中水的表面张力的现象,给学生展示了一组露珠、水滴的图片。教师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来发现露珠、水滴的特点,特别是形状特点。可是当学生回答“我觉得这些水滴像珍珠”时,教师表扬“形容得真好”。“形容”一词将学生的思维走向、活动重点引向“用什么来形容露水、水滴呢”,因而接下来出现了“像水晶”“像项链珠子”“像星星”“像钻石”……学生说得好,但回答基本没有了科学味。因此,当学生回答“我觉得这些水滴像珍珠”时,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更细致的观察和客观的描述,马上追问:“你从哪看出它像珍珠呢?”“是颜色、形状、还是质地?”……学生说“像珍珠”“像项链珠子”,可能是因为他们注意到了露珠、水滴的形状;说“像水晶”“像星星”“像钻石”,可能是因为他们注意到了露珠、水滴的亮度、透明度……学生虽有感觉,但不够深入,教师的作用就是引导学生具体说出“哪里”像,让学生的观察进一步贴近事物的本质。
科学课上的表扬,其作用不仅是肯定、鼓励,它更多的会对学生接下来或以后的学习起一个导向作用,当教师表扬学生观察真仔细时,学生就会更仔细地去观察;表扬学生声音洪亮时,学生就会让自己的声音变得很洪亮;表扬学生描述很准确时,以后他就会尽可能准确地描述……因而,科学课上的表扬,措词应该客观、具体。
3.过渡语。过渡语用得好可以发挥起承转合,顺理和严谨教学结构的作用。有些教学环节之间内在联系十分明显,也可以不用过渡语,用了反成一种累赘。
4.设问语。用于设疑问难,是联系教与学双边关系的纽带。设问语就其形式讲可分为单一问和连环问。就其使用的目的讲可以帮助学生疏通理解;可以引起学生联想、想象;可以启发学生解释、说明;可以唤起学生比较、判断,可以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它在教学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充实教学内容的作用,不可忽视。但也不可把时间过多地花在一问一答上,要精心设计,注意课堂提问的思考价值。要注意矛盾的情景、思维流程,为学生提供想象的机会。通过发问引发学生兴趣;通过反问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通过追问帮助学生拓宽思考角度。
在三年级“压缩空气”一课的教学中,为帮助学生认识压缩空气,教师在教学中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每组一个瘪皮球,学生利用打气筒和气针让它鼓起来,然后用手捏一捏、拍一拍刚刚变圆的皮球有什么特点,再往里打点气,然后捏一捏、拍一拍,皮球又有什么特点?活动中,学生特别感兴趣;汇报时,学生也说到了很多自己的发现。可是当老师提问“气打得多、球就变硬,球的弹性就好。这是为什么呢?”时,课堂一片寂静。“有什么特点”是基于观察的活动,学生对“有什么特点”完成较好;“为什么”是进行猜测或解释的活动,当老师提问“为什么气打得多,球的弹性就好”时,学生无所适从,思维陷入盲区,因为他们还根本没有注意到空气可以被压缩,被压缩的空气有弹性的特点。因而,在引导学生探究时,必须谨慎合理地使用“是什么”“为什么”“说明什么”“怎么样”这样的词。例如,在以上案例中,当学生两次给皮球打气、两次捏球拍球之后,就应该引导学生讨论“说明什么”。
在课堂上,教师一定不要随意地使用“为什么”一词来引导探究,特别是中低年级的教学,除非是学生已经有了相关的知识储备或生活经验。如果是学生自己提出的许多“为什么”,也应引导学生将不可研究的问题变为可研究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马可连柯曾说:“同样的教育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能相差二十倍。”所以,科学课要上成科学课,不仅要有科学课的结构、科学课的层次、科学课的活动设计,更要有科学课的语言。只有当老师的语言具有了科学性,才能更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5.指令语。所谓教学指令语,是指老师在课堂上发出的,包括语言文字、肢体动作等在内的各种指令。学生接受这些指令后作出适当的反应,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互动。教学指令语要简短、生动、直截了当。
6.评价语。教师评价语的运用,应不拘一格,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课而异。教师充满魅力的评价语虽看似即兴,但却根植于他深厚的教学功底、良好的口语素养和正确的教育理念。恰当、简洁、精妙的评价语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而不是刻意营造的结果。
教师评价语在教学中十分重要,“用点睛之语,就能指点迷津”,但这种评价不是一次到位的。因为学生的认识要经历一个渐进的过程,从知之甚少到知之较多,从知之甚浅到知之较深。教师的评价语要建立在对学生深切的理解与关爱上,教师应全身心投入,创造性地对学生进行评价。准确生动的激励语言,能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巧妙婉转的鼓励语言,让学生在无痕中增强自信。
7.结束语。结束语是教学过程的结尾带有总结性的一段话。结语可以归纳全课的教学要点,也可以设置悬念为下一课铺垫。结语设计得好可以升华教学、整理思维,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课堂教学语言不止上述这些,但不管使用哪种教学语言都应力求做到生动、简明、准确、富有教育性、启发性、形象性和条理性。提高我们的教学语言素养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而且是一项长期的工程,更是我们自身专业发展的重要环节。
二、提高教师教学语言应用能力的有效策略
1.精心组织教学语言。教学活动前,教师在设计教学方计划和熟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要精心组织教学语言,反复推敲关键词语,使用概念要准确,讲述要到位。也就是科学课堂教学语言的严谨性。
在“常见的动物”教学中,教师给出了多种常见的动物图片,并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出它们的特征。老师可能是考虑到自己面对的是刚刚开始接触科学的三年级学生,整堂课语言极为幼稚,“猫咪”“狗狗”“小白兔” ……实际上,心理学家认为即便是在日常生活中,大人也不要附和孩子“猫猫”“狗狗”之类的词,更何况是在科学课堂上。其实,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表述时措词的不严谨性也是很常见的。比如,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活动时,通俗地说“看”,而不是用“观察”“发现”之类严谨性的语言,虽然都有“看”的意思,但毕竟还是有着明显“质”的区别。教师表述事物或现象时,措词的严谨性还表现在科学术语的使用上。例如:食盐在水中的溶解,不能叫做“溶化”;鲸是哺乳动物,不要叫“鲸鱼”;不能把小生命都叫“虫”……这些平时习惯性的说法要格外注意甄别,不但不能用于教学中,而且要刻意纠正。实际上,如果我们养成注意表述措词的严谨性后,会发现更多这样的词,这对提高教师自己的科学素养和培养学生的严谨素质都很有帮助。
2.增强对学生反应的敏感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善于 “察言观色”,提高对学生反应的敏感度,从中获得反馈信息,不断调整语言活动的方式和内容,因此,教师要善于通过学生外部的语言、行为来把握学生的心理或思维状态,对自己的教学语言策略作出及时调整,以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3.加强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实现自身专业成长的一个重要阶梯。每次教学后,对活动整个过程所运用的教学语言策略进行充分的考虑,包括活动前的构想、活动中的运用和活动后的审视,达到自我提高。
4.开展合作学习。学习就其本质来说是社会的、合作的。教育与教学的本质是人与人的交流和沟通。通过合作学习更能提高教师教学语言的有效运用的能力,如相互听课、评课交流意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促进教师的共同提高。
“功夫在诗外”是陆游作诗的经验之谈,锤炼教学语言目的功夫也应该在 “课外”,需要日积月累、潜心苦练。让我们每一位老师都用心去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用恰到好处的点拨开启学生的心智。
参考文献:
[1] 吴鸽英.教师语言运用失当的几种现象[J].早期教育.2008年7、8合刊84—85页
[2] 钱明升.谈教师教学语言育人功能的有效运用[J].基础教育论坛.2019年0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