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河东店镇张寨小学 723003
《解读》中指出:“数感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态度与意识。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素养。它是建立明确的数概念和有效地进行计算等数学活动的基础,是将数学与现实问题建立联系的桥梁。”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使学生在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的基础上,采用多种形式去培养、去呵护学生良好数感的形成和建立,使学生对遇到的各种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能进行“数学地”思考,进而促使学生健康、和谐、可持续的发展。低年级数学教学我已从教六年,多年的教学实践,让我深深感受到在低年级培养学生数感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尤其在我们农村小学,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只能靠老师,所以学生数感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下面就分享一下我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是如何从低年级就开始对学生数感形成进行培养的。
一、让数学走进生活,在生活体验中建立数感。
例如:在教学数的认识时,可让学生说出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数字及其作用。如,我今年6岁;我的体重是35千克;从村子前经过的公交车是21路;手机号码有11个数字;火警电话号码119;急救中心电话号码是110等;在教学长度单位时,可在教学这个内容前,让学生有意识的先到操场上跑跑、测测、量量,让学生感受50米、100米的距离及跑50米、100米用了多少时间;在上学路上感受1千米的路程。
这些数据、单位都来自于生活实际,学生很容易理解、接受,这种“亲数学”行为,能够使学生在生活中体会数的含义,建立良好的数感。
二、通过各种小游戏,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数。
《新课标》指出: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使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应当成为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所以低年级的数学老师应关注数学游戏这种教学的手段,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数学知识,使这寓教学于游戏之中的教学形式更贴近孩子的心,使它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有效的手段。
如北师大版第一册第三单元1~10个数的组成是学习10以内加减法的关键,以数的组成为例,在教学《小鸡吃食》这课时,我给学生教了“凑十歌”,课堂中安排了摆一摆、拨一拨、猜数等游戏。如猜数游戏:两人一组,甲问:“谁是3的好朋友”?乙答:“7是3的好朋友”。
又如第二册教材中在学习100以内数的认识时组织游戏:要求一部分学生写一个数字,让另外的学生猜他写了什么数。游戏中部分孩子提醒伙伴猜得太大了、大了、小了、很接近了,另一部分孩子在帮助下所猜出的数不断接近目标,直到猜中。
各种游戏的安排,使学生以多种形式练习,避免了单调枯燥,让学生在游戏中自主学习、相互交流、合作探讨,既增强了数学学习的效果,又培养了主动学习、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在游戏中学生逐渐理解了数的大小,数感得到了培养。
三、在比较中发展数感
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关系,不仅是理解数的需要,同时也会加深学生对数的实际意义理解。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他们的观察力、推理能力相对较弱,在具体的情境中他们没有用比较或其他一些方法把握具体数量的意识,因此在低年级的学生估算教学中就要及时的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教给一定的方法。
北师大版第二册第61页第6题,正常情况下学生会先算出左边等于多少,右边等于多少,然后根据得数的多少比较大小。但是我要求学生先不计算,引导他们去观察每组○两旁算式中的数,发现大多数题能用简便方法,如:87+10○78+10,两旁算式中一个加数相同,只要比较另一个加数的大小,就可以判断出两个算式得数的大小。一个加数都是10,另一个加数87>78,所以87+10>78+10,○里应该填“>”;再如86-40○86-4,两旁算式中被减数都是86,只要比较40和4的大小,因为40>4,所以86-40﹤86-4,○里应该填“﹤”。我这样引导,让学生通过观察、想象、分析、比较,找出一个标准,从而使学生的思维从无序转向有序,不仅能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估计方法,而且也可以起到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作用。
又如,教学长度单位“分米、厘米”的认识,我让学生先量书本的长和宽、课桌的高,然后让他们交流,有的学生用分米做单位叙述,有的用厘米做单位叙述,通过比较,学生进一步明白了厘米和分米这两个单位的大小和用法。在交流中又从不同角度感知一定的长度,发展了距离感,也增进了数感。
四、动手实践,在实践中培养数感。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曾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为学生创设各种探索机会,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己去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从而促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数学知识,从中建立数感,发展数感。
在实践活动中我重视示范作用,注意教给学生操作方法,通常分为两步。第一步我边做边教方法,使学生清晰地获得操作过程中每一个具体动作准确无误的视觉形象。第二步,在这个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操作实践,强化和巩固学生掌握的操作方法,逐步形成技能和能力。例如:在教学5以内数的分与合时,请学生摆小棒:“左边摆2根,右边摆3根,合起来是几根?”使学生明确“2和3合起来是5”的道理。然后让学生根据刚才摆小棒的过程,用学具卡片摆出一个5的加法算式。有了操作基础,学生纷纷摆出“2+3=5”。紧接着,进一步放手让学生探究:用手中的5根小棒,你还能摆哪些算式?你能摆出得数是3和4的加法算式吗?学生们积极动手操作,深入思考很快解决了这些问题。
又如,在认识11~20各数时,我先组织学生摆12根小棒,同时思考:怎样摆就能一下子看出小棒的根数?有的学生2根2根的摆,有的学生5根5根的摆,还有的联系认识10时形成的经验,先摆10根小棒捆成一捆,再把剩下的2根放在旁边,学生通过比较得出最后一种方法可以一下子看出12根,初步感受了计数单位“十”的作用。使学生从整体上认识到十几的数都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理解了十几组成的意义。
通过把数感的培养落实到具体的操作活动中,使学生加深对数的理解,建立起良好的数感,使数感得以形成和生发。
五、结合实际问题选择恰当的方法,深化数感。
教育家赞科夫说过:从学生生活中举出的例子,有助于让他们把所学概念和日常生活中十分熟悉的事物建立起联系来,才能更好的掌握知识,内化知识。因此,培养数感,还要让学生充分的接触问题,理解问题,只有当他们把知识和问题建立起联系,从身边的问题中理出书本中的数量关系,并且得出合理化的结果,这一过程就需要一定的数感,也就潜移默化的使个人的数感得以深化。
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有31个同学去划船,每条船最多能坐5个人,最少需要租几条船?这个问题不只是简单地计算31÷5二6(条)……1(人),而在这个实际问题中,让学生要体会到6表示6条船,1表示如果租6条船每次都运5个人,还剩下1个人,就需要再租1条船,因此必须租7条船才行。对于这个实际问题来讲,这只是一种解决的方法。还可以3条船各坐5人,另外4条船各坐4人;或4条船各坐5人,2条船各坐4人,另外1条船坐3人等。这些都是合理的解决方法,学生灵活地选择方法来解决问题,既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升华了数感。
农村低年级学生的数感培养需要老师在日常教学中深入研读教材,挖掘教材资源,在课堂上进行不断的渗透;整体把握教材的螺旋上升,在课堂教学中做好孕伏和联系;重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鼓励学生灵活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潜移默化中,学生的数感得到发展和增强,数学素养得到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