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林远
四川省仁寿第一中学北校区 【摘要】今年,习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又一次提到了教育兴国,人才兴国。作为高中教师,深感任务艰巨,高中是向高校输送人才的最直接方式,可以说全国的人才在最重要的选择时期是在我们高中。今年我又一次教高一数学,有几点心得与大家交流。 【关键词】知识衔接;思想应用;教学方法;自我提升 一、初升高衔接,夯实高中数学基础 可以说在数学这门学科里,初中数学和高中数学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应试式教育在中国还是普遍存在,因此很多初中知识虽然初中老师讲过,但由于不作为中考考点,所以很多老师只是简单的讲解知识点,学生并没有完全理解。然而这些知识又是高中数学的必用知识,所以对于刚迈入高中的莘莘学子来说,接受高中数学是有难度的。为了更好的让学生投入到高中数学的学习之中,在开学的前一二个星期我会带着学生回忆初中数学知识,并在初中知识的基础上升华。最重要的是给学生整理出二次函数的图像性质及与不等式的关系,这些的基础就是因式分解。 首先,我准备了因式分解的习题,先从二次项系数为1的讲解,给同学分析拆出正确的因式形式。在学生掌握了之后加大难度练习二次项系数不为1的分解因式方法。在全体学生掌握了之后把二次项系数变成负数,此时大部分学生都对因式分解有熟练的解题技巧。接下来我会在此基础上把二次函数的图像和取值范围归纳出来。首先我会在黑板上画6个图像,分别为开口方向向上的>0,的三个图像和开口方向向下的的三种情况。此时,学生对数形结合的思想还不能完全理解,无法根据图像判断出y的变化情况推出x的取值范围。学生对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理解还是只停留在表面上。练习是提高能力的解题方法,但不是最有效方法。所以我要把学生引导为利用数学解题思想来理解解题步骤。 二、数学思想的应用 高中数学的思想方法贯穿在整个高中阶段的学习,让学生利用数学思想解题是一个老师应该做好的。例如在讲集合的子集的时候要讨论子集是否为空集,此时学生会接触分类讨论的思想。分类讨论是一般题型都会用到的。所以不管子集是否明确都要求学生讨论它为空集的情况。在讲集合的运算时交集和并集是常用的集合,当集合的描述方法中为不等式的形式的时候,一定要让学生画数轴,数形结合思想是很重要的,并且很直观。在讲三角函数的时候也要用五点法画出三角函数图像,并要求学生通过看图像理解三角函数性质及对称轴和对称中心,同时关于y=A)的函数的表达形式也是通过图像看出来的。所以数形结合是很重要的解题思想。 三、教学方法的应用 教师的本职工作是教书育人,所以上好一节课是教师的永恒追求。在教学中,要做到热爱学生,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来对待。在走上讲台的那一瞬间就表现出对学生的喜爱,把这种喜爱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同样喜欢我,这样的情绪会让学生对我所讲的内容印象深刻。讲授新知时一般我会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然而时间也不会太长,控制在20分钟左右。并且在讲解知识点的时候也不要按照书本或者课件的顺序直接传递给学生,在备课过程中按照最能使学生理解的顺序来安排内容。接下来的20分钟为学生的讨论时候,学生通过讨论,小组学习掌握知识点。此时我会让1--2名学生把他的思路讲给同学们听,然后同学们有不懂的地方向同学发问。愉快的一节课结束了,大部分知识点已经掌握,在第二节课我会找几道类型题,高考常考题型,或者围绕这个知识点的习题,讲一道例题让学生做一二道类似的题,这样分类练习对于解某一类问题会有更好的效果。一定要边讲边练,不要一味的讲,学生的印象不深刻。然后第三节课会讲解练习册的习题,对于学生经常出现问题的类型题给与纠正。基本上一节课就这样结束了。 四、提高自我,完善教学 教师的工作对象很特殊,是有独立思想的人。所以教师不光是教育者,还要是学生的朋友,是学生情感的倾诉者。为此多学习些青春期方面的书是很必须的。同时一定要与学生之间绝对真诚,对于学生倾诉的秘密要做到保密。真正在情感上达到和学生的互通。每期参加心理讲座是很重要的。当然老师还是要做好教书育人,所以我在上课之前都会听些同行教师的课,当然并不是完完全全的按照其他老师的思路来整理课堂,因为不一定合适。而且对待的学生也不一样。因材施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所以不光要听本学科的老师的课,还要去听其他学科老师的课,毕竟教学方法和处理课堂突发状况的方法可以借鉴,听课不是听的内容,而是听讲课的精髓。然后要认认真真的备课,整理出最适合本班学生的方法,并不是一个方法用在每一级学生上,每上一次课都要重新备课。其次就是要反反复复看书,读书百遍,其意自现,在数学中也同样适用,特别是在讲习题的时候,虽然已经知道解题方法,但在讲之前还是要反反复复的研究,并且对于一题多解的问题要把学生能接受的所有解题思想都传递出来,每个学生会找到最适合的方法解类似题。讲题不是讲的这一道题,而是对这类题的解法,时时刻刻让学生总结是有效的方法,总之一句话,归纳总结是学习数学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 张萍.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浅议[J]. 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 2008(2):104-104. [2] 石莹. 浅议新课改下的高中数学教学[J]. 学园:学者的精神家园, 2011(2):134-1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