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阿坝州金川县河西乡中心校 624100 摘要:教学过程既是小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认知过程,又是小学生能力的发展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应抓住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兴趣爱好等特点,积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小学生积极参与意识,让小学生在轻松快乐中学习数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趣味性教学 小学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由于学科本身的特点,对于理解力和想象力尚未成熟的小学生来说有时会难以理解,甚至望而却步。久而久之数学学习会成为他们的心里负担。要改变学生数学学习的这种状况,让学生真正丢掉包袱学数学,就必须先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始。为此,教学中怎样去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我觉得以下三方面尤为重要。 一、充分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激发兴趣 由于数学学科的特点,很多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感到畏惧,枯燥,乏味,对数学没有兴趣,提到数学就头疼。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创造条件,用数学兴趣感染学生,吸引学生,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如何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下功夫。 1、现在小学生以具体思维为主,他们好奇好动,结合这个特点教师应该想法设法在课堂中创设教学情境去吸引学生,他们一旦被吸引,往往会去积极思考。例如:在小学一年级的“小猫吃鱼一课”时,教师给每个学生带一个苹果。上课时教师可以说:“今天我们做分苹果的游戏,奖励给你们苹果吃。”然后依次把苹果分给学生,每分一次问学生“给xxx一个,老师手里还剩几个?”让学生数。直到苹果分完。最后问学生:“老师手里有没有苹果了?”学生回答“没有了”。这样就可以让学生轻轻松松的认识“0”这个数字了。 2、根据小学生爱新奇,好胜的心理特征,我结合数学内容,不失时机地诱发学生学习数学。例如: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的问题时,如果把新概念细细讲解,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因此,巧妙設计准备好数学题搭桥铺路,让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促使知识正迁移,把前面练习的“求多几”的问题,改为“求少几”问题作为尝试题,通过启发学生比较,引导他们学习课本上的例题。然后激发他们试着解答,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虽然他们不一定都能正确地理解,会出现几种不同的解法,有着种种的疑惑。此时教师应做适当的引导,点拨启发他们引导学生归纳解题的思路方法。这样做就会使学生亲自经历探索知识过程,充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使他们体验到获取知识的快乐感、成功感、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二、改变教学方法,培养学习兴趣 1、要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常常处于最佳心理状态,教师的设问是十分重要的,课堂上提问要避免随意性,提出的问题要有启发性、要适时,要触及学生的情绪领域,唤起学生的心灵共鸣,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把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让学生用情感的驱动而生趣,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例如,在教学“圆锥体积公式”时,我不是采用在空圆锥里装沙实验的方法,而是提问:“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积都可以用一个什么公式来求它们的体积?求圆锥的体积能不能用底面积×高?如果用圆锥的底面积×高求得的是什么?”这样就自然沟通了圆锥体与圆柱体的联系,然后借助教具进一步启发学生:“如果知道了圆柱的体积,要求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学生运用所学的分数知识很自然地得出了只要知道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几分之几,就可以求了。 2、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因此,小学数学教育应真正地回归到小学生的生活中去,让他们在自己的生活中寻找、发现、探究、认知和掌握数学知识。充分利用活动课和课余时间开展生动有趣的活动,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调整等过程,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后,提出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如果不等底等高是否存在“2倍”与“一半”的关系呢?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同学们经过充分讨论后得出:若等底不等高或等高不等底的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不可能存在“2倍”与“一半”的关系。但如果它们的面积和底一定时,那么三角形的高是平行四边形的高的几倍或他们的面积和高一定时,那么三角形的底是平行四边形底的几倍。这样引导和讨论,加深了学生对三角形面积的掌握。 三、大胆动手实践,提高学习兴趣 操作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也是教学的有效手段之一。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知识的本身就是活动。”动作和思维密不可分,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好奇好动,乐于模仿,我便注意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些特点,让他们亲自动手、实际操作。例如,在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问题”时,采用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方法,先让学生摆红花和黄花同样多的部分,再摆红花比黄花多的部分,从而让学生看到红花的朵数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红花和黄花同样多的部分,另一部分是红花比黄花多的部分,求红花有几朵就是把两部分合并起来,所以用加法算。这样通过操作,激起和诱发小学生思维展开,从而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既感兴趣,又真正懂得了这类解决的问题为什么用发送加法算的道理。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启迪思维、培养智能,使学生在乐学中学会知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使整个课堂兴趣盎然,生机勃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