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志介绍 征稿启事 投稿须知 在线投稿 诚邀编委 获奖情况 期刊浏览 
滚动公告
主    办:中国教育学术委员会
          科学教育出版社
国际刊号:ISSN1001-3989
国内刊号:CN11-2679/G4
编辑出版:现代教师教育科研杂志社
网    址:http://www.xdjsjyky.com
投稿邮箱:xdjsjyky@126.com   xdjsjyky@163.com
 
友情链接
 
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融合及应用--作者:胡敏

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河东店镇张寨小学     723003

         

 

语文教学不单是一门应用型学科更是一门人文性学科,其教育影响贯穿学生成长始终。传统语文学习,教师口授笔传,以识记背诵为主,缺乏趣味性,课堂结构简单,传导信息渠道单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将影音图画和语言文字相结合,建构起立体化的语文课堂。师资力量不均,地域局限影响,学生年龄较小知识匮乏一直是乡村语文教学的短板,伴随信息技术在教学上的覆盖,传统语文教学模式发生了悄然改变,师生、生生、教师之间形成交叉互动,课堂有效时间大幅提高,优质教学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开发共享,学生语文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得以实现,“不出门便知天下事”正在一步步成为可能。同时,在利用信息技术和多种媒介时,合理的进行取舍选择,结合校本课程因地制宜灵活应用,开放共享信息互通也在考验着教师,对教育教学和教师的个人成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          信息技术在城乡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想象力,增强学生感性认识

语言是思维的外化与表达,思维是经过感受感知后的抽象提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基于形象的感知,这一点在年龄较低的小学生身上表现尤甚。小学语文教学,重点在于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课文情感的理解、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训练以及想象创造能力的开发。因此增进学生感性、直观认识就尤为重要。如在学习生字“舞”时,因为字形较复杂学生难以轻松掌握,传统教学中教师采用板书笔画教授,需要学生反复刻板记忆,而今伴随信息技术的融合,动画图片有声课件形象的为孩子们展示出“舞”字作为象形文字的演变历程,利用动画增强学生记忆理解。

在教授《海底世界》的时候,因条件局限,乡村的孩子们大多数没有参观海洋馆或去过海边的经历,对大海的了解甚少。单凭教师的语言描绘或传统的挂图展示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学生接受转化信息有限,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信息平台,为学生播放海底世界相关视频片段,由直观画面将学生带入五光十色的海底深处,在视频中孩子们看到了文中所说的梭子鱼、海参、贝类等奇妙的海洋生物,影音结合,孩子们也听到了海底生物发出的多种声音。在短暂的时间内运用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想象,丰富学生感性认识,影像和课文照应,学生在对课文从:环境、动植物、矿藏多方面介绍海底世界的理解上掌握更加明晰轻松,课堂气氛更加活跃,课堂教学后我和学生紧扣课文共同总结出了文章用到的说明方式,课堂教学目标就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锻炼学生思维表达能力,实现纵横课堂交流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语文教学富含人文性,课堂教学本身就伴随学生语言表达的训练,价值观的养成和心智的培养。传统的教学模式多为学生被动接受,老师讲得多,学生听得多,缺少了信息整合、判断、消化的过程,因此学生常常存在对所学课文一知半解的现象。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中的融入成为了学生和课文对话的媒介,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共同参与的课堂教学变为常态。如在教授《司马光》一文时,此篇课文是学生小学阶段中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对新的文体形式,语词运用理解起来存在一定障碍,又因为司马光是历史人物,和现在学生所处时代间隔久远,因此学生在不了解人物生活背景的情况下领悟课文容易存在偏差。在课堂教学中,我借助多媒体平台播放动画课件,活泼的动图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课堂伊始便激发出学生浓厚的好奇心,教学过程中课件分步骤呈现司马光救人过程,更加贴合生活实际,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课文学完后,我利用多媒体制作填词游戏,学生们根据提示填补课文空缺字词,潜移默化中对文言文的文体有了一定程度的直观把握,也增强了对课文赞扬司马光的聪明才智的情感理解,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表达。

 

二、信息技术在应用选择时的取舍原则

首先应遵循选择合理化、取舍有效性原则。固然信息技术便利了课堂教学,语文课堂呈现形式也更加立体多元,但课堂时间有限,学生接受能力也存有一定差异,因此应针对不同文体进行合理化选择,有的放矢的应用。若教师过于依赖多媒体平台,课堂授课则易适得其反,出现零散纷乱知识点不集中的现象,一堂课结束,学生对课文指意不明,理解不深入。因此应结合学生理解能力、接受能力进行资源整合。着重朗诵赏析的课文,侧重音频跟读鉴赏;着重写作方法的课文,侧重PPT写作脉络引导呈现;着重情感体悟的文章,侧重问题罗列过度,小组合作探究展示,这样才能更好的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进行有效语文教学,寓教于乐,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互动课堂的功效。

其次遵循因材施教,结合地方校本课程灵活应用原则。我所在的学校为西部乡村小学,学生对南方沿海城市了解较少,在讲授《海滨小城》时结合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欣赏图片,进行朗诵赏析,课后作业部分结合学生实情,请孩子们借鉴文章总分结构,写写自己的家乡风景。在学习《花钟》一课时,播放同步课文花朵开放视频,触发学生感官体验,按花开时间顺序讲解课文,授课形成画面感,学生品读记忆不再需要死记硬背,学习思路更加流畅清晰,课后请学生借鉴课文按时间顺序记叙的方式,写写自己观察的花朵开合,村子里的孩子们房前屋后几乎都有花朵,多媒体融入课堂,课文和生活体悟的相似性、关联性让孩子的记忆“活”了起来,课后作业贴合生活,实现了“处处留心皆学问”的语文教学。信息技术的引入,拓宽了学生眼界,增强了其对课文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对学生写作技巧的培养渗透于无形之中。

最后遵循协作共享,思维多向,发挥语文学科人文性原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中的融合,调动了学生感官参与,结合“记忆遗忘曲线”和课堂实操发现学生通过视听体悟对知识的理解感受能力得到了加强。资源共享提高了课堂中的有效教学时间,学生通过多媒体和名师对话交流,和同龄孩子分享探讨,促进了其思维多向性的发展。利用多媒体播放影音视频,将语言文字和音乐美术相融汇,学生在欣赏品读中既看到了祖国的富饶壮美,也走进了异域的别样风情,由此对文本脉络情感有了更具象的把握,也提高了学生审美能力,发挥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特点。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举足轻重,语文课堂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变为学生的主动探索参与,师生成为学习共同体,平面化的课堂教学变为多维立体。多种感官参与,增强了学生感性认识,促进了学生思辨能力和想象能力的发展,资源整合开发实现了纵横课堂交流,弥补乡村落后地区教学资源不足的短板,对教师个人教学水平的提高也有帮助。但在信息技术,多种媒介选取实操时,应根据学生成长发展情况及地方校本课程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灵活选择,遵循合同协作,资源共享原则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语言表达及审美能力多面发展。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内课外的应用,也要求教师不断自我打磨,在做中学,在做中思,学会分工协调,紧跟时代步伐终身学习成长,唯有这样,才能让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让科学技术真正服务于教育。展现有温度的语文课堂,成为有温度的教学者,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探索、前行。

发表评论
大名:
Email:
评论:
 
 
版权所有:现代教师教育科研杂志  
单位地址:北京市102200--18信箱
联系电话:010-56252010 传真:010-56252010 Email:xdjsjyky@126.com
鲁ICP备2021026626号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