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志介绍 征稿启事 投稿须知 在线投稿 诚邀编委 获奖情况 期刊浏览 
滚动公告
主    办:中国教育学术委员会
          科学教育出版社
国际刊号:ISSN1001-3989
国内刊号:CN11-2679/G4
编辑出版:现代教师教育科研杂志社
网    址:http://www.xdjsjyky.com
投稿邮箱:xdjsjyky@126.com   xdjsjyky@163.com
 
友情链接
 
“专业群”视角下的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策略研究--作者:冷国军

广东省深圳技师学院设计学院           518116

 

摘要:创新创意为“中国智造”提供智力支持,高技能人才已成为“双创”发展的重要动力。“双高计划”的实施,凸显专业群建设在新时代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意义。构建具有专业群特点的课程体系,是专业群建设的核心问题。课程体系建设要适应岗位能力要求,课程对标行业主流技术、关注行业前沿技术、注重学生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艺术设计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产业需求;模块化

          

Abstract: Innovation and creativity provide intellectual support for China's smart manufacturing, and highly skilled personnel have become an important driving for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ass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Double High plan" highlights the significance of professional group construction in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The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system with specialty group characteristics is the core problem of specialty group construc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 should adapt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post ability, the curriculum should target the mainstream technology of the industry, pay attention to the cutting-edge technology of the industry,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Key Words: Art Design Specialty Group, Course System Construction, Industry Demand, Modularization

 

中图分类号:G710

 

一、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制造2025战略实施,职业教育已成为“双创”发展的重要动力,为实现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培养大量高素质专门人才。自2014年5月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有关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快速、创新发展的行动计划不断出台,其中较为重要的是2014年6月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发布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文件明确量化专科层次职业教育目标,在校生将从2012年的2114万人提升至2020年2350万人。2019年出台《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教20 条)、《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方案(2019-2021)》等文件,再次推进高职教育建设。高等职业教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专业群及其课程体系建设将面临机遇和挑战。本文从“专业群”的视角,对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策略进行探讨。

二、从“专业群”的视角审视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价值和意义

专业群建设对课程体系建设提出新的要求。教育部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了专业群的建设方向和建设价值,并与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推进“双高计划”,支持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职学校和专业群[[1]],它包含高水平学校和高水平专业群,凸显专业群在新时代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意义[[2]]迄今为止将近200所高职院校纳入双高院校建设计划,全国立项建设的专业群达260多个,覆盖了各专业大类,对应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支柱产业。

高水平专业群的建设要求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系列改革,而且这种改革是具有引领性的,课程体系需要整合重组、对标升级1、专业群服务于产业集群,强调与产业链的对应性,一个专业群直接对标产业链、企业岗位群中的某一类,课程体系建设也必须对标岗位需求,使群内各专业适应就业岗位职业能力的多样化要求;2、专业群内各专业之间在课程资源上融通,具有可共享的专业通识课程,而且专业核心课程可以互相支撑,在专业拓展课程上可以实现互选,教学资源和师资一定程度上可以共享,为“大专业、小方向”的模块化课程结构提供途径;3、课程体系要对标行业主流技术、关注前瞻技术,体现可持续发展理念。

三、“产教融合、工学一体”是艺术设计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的风向标

(一)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促使课程体系优化升级

2017年10月,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深化产教融合,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走产教融合道路是高等职业教育转型发展的必然,产教融合推进办学体系与产业对接,尤其是为学校的专业群建设和课程体系建设以及深入推进校企合作提供有效途径。目前校企合作的方式,主要是实习岗位、企业派兼职教师、企业委托学校进行员工培训、企业为教师提供培训岗位、企业与学校联合科技攻关 [[3]]。在“产教融合”政策支持下,校企合作将纵深发展。首先是在宏观层面,国家将出台相关政策,推动深度的校企合作,并将形成符合我国特点的产教融合体系;其次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方面将多维度合作,共同培养符合岗位需求并注重可持续发展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三是校企合作将在技术创新、科技研发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四是校企双方将在课程体系构建方面开展卓有实效的合作。“产业学院”就是产教融合的途径之一,院校与当地产业密切结合,与产业园区深度合作,对标开办“产业学院”,极大的推动教学改革和课程体系建设,对学生高质量就业和职业能力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二)“工学一体”教学模式推动专业课程教学方式发生改变

所谓“工学一体”,就是指将工作与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将职业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相结合,将工作岗位上的工作内容转化为学习内容,学习即工作,工作即学习,做中学、学中做[[4]]。“工学一体”教学模式推动专业课程教学方式发生改变,对专业群课程体系的建设提供可实施的途径、产生深远影响。“工学一体”蕴含以下内容:1、在教学模式上,进行系统化的教学改革,采用一体化课程教学模式,实现“理论教学”和“实操教学”一体化;2、在课程设置上,课程来源于工作岗位的典型性的工作任务,实现课程体系与岗位能力对接;3、教学内容选择上,将企业实际项目引入课堂对接“学习任务”和“工作任务”,实现学校课堂教学和实践工作对接,艺术设计专业的课堂教学,更是有条件在教学中实现项目化的“真题实作”,开展工学一体化教学。教学实施是课程建设要考虑的因素

四、基于“专业群”的特点搭建课程体系的途径与策略

(一)把握好“专业群”课程体系的特点是课程建设的前提

艺术设计专业群课程体系具有“整体重构”和“融合共享”特点,整体重构”是在科学的行业调研的前提下,以群为基础,对课程体系进行升级、优化、重组。“融合共享”强调专业之间相互支撑、课程融合贯通,专业群中各专业要打通专业壁垒,课程融合共享。在传统专业模式下,课程架构“窄”、课程内容“死”,学生对课程与职业岗位对应性认识不够,学习方向不够明确,固定的专业的课程设置限制了学生的“职业选择性”和“专业学习兴趣”。而专业群课程具有与产业的对应性,专业之间具有协同性,课程体系具有灵活性,可以进行多元化模块组合,具有可选择性

(二)确定好人才培养目标是课程体系建设的基础

科学的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制订课程体系的前提条件。技能人才的培养应该在综合素质、知识体系、专业能力等方面考虑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相适应。根据新版的职业教育专业目录,文化艺术大类中艺术设计类专业共计27个专业,根据艺术设计专业群组群的逻辑和方式不同,其组群结构可以不同,其主旨是基本一致的,都是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面向文化产业和设计创意企业就业,适应文化创意与艺术设计职业岗位群工作,能完成相应岗位的设计与制作相关工作任务,具有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等综合职业能力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课程体系应在综合素质、知识和能力等方面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紧密对接岗位需求。课程体系的核心内容是对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培养。专业知识包括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核心知识、专业拓展知识三个层级。在专业能力方面,要重点考虑“三个能力”:一是基本能力,二是专业能力,三是创新能力。

(三)“模块化”课程结构是构建专业群课程体系的有效途径

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以“模块化”思维搭建课程体系是一个系统性的工作。专业课从内容上分为专业基础课程(专业通识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及专业拓展课程三类[[5]]。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可以将复杂的课程体系进行分级归类,推进学分制管理、丰富其内涵。以“基础平台课程+专业通识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综合实践课程”五大模块的有机结合,为学生进入学校学习后提供两次专业选择的机会:第一学期结束时可以在专业群内进行“专业方向”的选择,第二次是在第四个学期结束后可以在本专业内进行“岗位方向”的选择。这种“可选择性”体现专业群课程体系的优点。

1、基础平台课程模块

基础平台课程模块为公共基础课程,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人文和科学素质、身心素质等,公共基础课程课时总量不得低于本专业课程总量的25%,按要求开设思政课程。开设《大学英语》、《体育》、《应用文写作》、《人工智能技术》等公共课程,此外还要针对性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就业与创新创业指导》等课程。

2、专业通识课程模块

专业通识课程模块从专业群内各专业方向提炼具有“通识性”的课程,各专业在入学第一学期开设同样的或同类型的课程,实现各专业基础的“融合”,实现学分互认。在此基础上,可以为学生从第二个学期开始选择专业,进入专业方向课程的学习做好“基础能力”准备,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的“可选择性”,打破“入学即定专业”的僵局,“学习内容的可选择性”符合新时代人才培养的要求。一般来说,专业通识课程可以专业必修和选修的形式开设。在制订课程标准中,要强调“通识课程之间”和“与后续设计课程”的衔接,在基础课程阶段就开始重视创意思维能力的培养。

3、专业方向课程模块

专业方向课程是专业的核心课程,为必修课程,为学生提供专业方向选择的机会。课程内容对标就业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学生完成专业通识基础课程的学习,选择专业方向课程以确定其专业方向,进入相应的专业教学班级学习。以广告艺术设计方向为例,该专业方向的核心课程为《字体设计》、《动效设计》、《标志设计》、《海报设计》等。

4、岗位方向课程模块

岗位方向课程属于专业拓展课程,为学生提供岗位方向选择的机会。学生在专业方向选择的基础上,可有“二次选择”的机会,这一轮的选择更具有“就业岗位指向性”。岗位方向的选择主要是针对专业群内某一个专业的学生,在本专业内进行课程模块的选择。岗位课程模块对应就业岗位群中的某一细分工作岗位,深入学习相应就业岗位特有的知识和技能,提升学生专业素质。以广告艺术设计专业为例,岗位方向课程分两个模块:平面设计岗位方向、界面设计岗位方向。每个模块三门课程,平面设计岗位方向开设《编辑设计》、《包装设计》、《VI设计》,此岗位方向的学生就业面向传统平面设计岗位工作;界面设计岗位方向开设《网页设计》、《交互设计》、《UI设计》课程,此岗位方向的学生就业面向数字传媒艺术设计岗位工作。在岗位方向课程模块的设计中,可以深度推进校企合作,实现产教融合、工学一体的教学模式。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可以引入企业真实项目进课堂、校企联合教学、进入产学研基地教学等形式。

5、综合实践课程模块

毕业设计与实习属于综合实践课程,强调解决设计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安排在第六学期完成。以专题设计的形式组织毕业设计,重视学生的创意能力、设计表现能力、综合素养等。在具体实施中强调“三个结合”:毕业设计与企业真实项目相结合,实现真题真做;毕业设计与竞赛相结合,将国内外专业赛事引入毕业设计教学中,毕业作品参赛,以赛促教促学;毕业设计与实习相结合,带课题实习或者实习项目作为毕业设计作品。

五、结语

“十四五”期间数字经济建设将再次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发达地区支柱性产业之一,在就业方面提供了大量的优质岗位,对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有机遇,更是挑战,一方面是大量的毕业生毕业,而另一方是用人单位的人才“缺口”,这种缺口不是数量上的缺口,是对优质、高技能人才的渴求。专业群建设是对标产业链进行人才培养的科学途径,而课程体系建设是最核心的问题。如何制订科学适用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出更多更好的符合行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是需要我们认真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尹远. 基于会展设计专业群架构的高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研究[J].智库时代.2020(9);257-258

[[2]]吴升刚 郭庆.高职专业群建设的基本内涵与重点任务[J].现代教育管理,2019 (6);101-105.

[[3]]王湘蓉 孙智明 王楠等.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大型问卷调查报告[J].教育家, 2021(4);6-23

[[4]]吴章棋.高职《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初探[J].汽车实用技术,2020(10);234-236

[[5]]张永瑞 胡建平 黄国政.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高职动漫制作技术专业建设研究[J].科技资讯,2018(35);155-160

 

 

发表评论
大名:
Email:
评论:
 
 
版权所有:现代教师教育科研杂志  
单位地址:北京市102200--18信箱
联系电话:010-56252010 传真:010-56252010 Email:xdjsjyky@126.com
鲁ICP备2021026626号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