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广安市前锋区奎阁小学(广安经开区第一小学) 638500 【摘要】现代教育的重心就在于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的开展离不开家庭教育的辅助。家校共育模式,不仅能有效利用家庭教育,还能促进学校教育的提升,是实现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是,一些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务工,导致家庭教育缺失,无法发挥家校共育的作用,严重影响到儿童的健康成长。为此,本文就教育现代化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家校共育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教育现代化;留守儿童;家校共育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现代化教育中,一直以来困扰教育事业整体发展的主要问题就是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农村留守儿童,大多数都是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未在生活上、学习上给予其一定的关心和指导,导致这些儿童在心理上会出现或多或少的问题,甚至出现一些不良的思想意识和行为。同时,受父母在外务工的影响,导致家校共育模式难以有效开展,家校间的沟通变得较为困难。因此,在教育现代化的背景下,为了充分发挥家校共育的作用,为了确保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质量,就必须转变固有的思想,创新家校共育新模式,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1.农村留守儿童家校共育中的问题 1.1 缺乏德育意识 据有关调查显示,在农村家庭中,大多数家庭在教育方面都过于看重子女的学习成绩,他们固执的认为分数就是一切[1]。部分家长甚至觉得,只要孩子学习成绩好,其他事情都不重要。一些有一定文化水平的家长,虽然会辅导孩子功课,但是除了辅导教材以内的知识点外,对于课外知识却丝毫不提及,更加不注重德育教育。一些教师在询问家长关于德育教育时,大多数农村家长都认为完全没有必要,甚至一些工作繁忙的家长,连和孩子进行有效沟通的时间都没有,“只养不育”的现象在农村留守儿童中司空见惯。还有一部分农村家庭认为,教育就是学校的工作,是学校的事情,自己交了学费,送孩子进了学校,就没有教育的责任了,只需要保障孩子日常的衣食住行就可以了。这种教育观念显然是偏执的,是不全面的,是缺乏德育意识的,直接降低了家校共育模式的作用和价值。 1.2 文化水平低下 大多数留守儿童的父母,都是长期在外务工,而照顾留守儿童的重担往往留给了其爷爷奶奶或者家中其他老人[2]。这些代养人,不仅自身文化水平低,还固执己见,不愿意接受他人意见,不愿意接受新的教育方式。在他们眼中,只要确保孩子的物质生活就可以了,教育的事情学校说了算,教师说了算。这种情况,直接导致家校共育中“家”的教育作用丧失,大大降低了家校模式的作用和价值,导致家校模式难以有效开展。 2.教育现代化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家校共育的策略 2.1 设立家访制度,实施家长学校 所谓家长学校,就是专门为农村留守儿童的代养人成立的一所“学校”。该“学校”的开设,基于四大原则,即教务细致化、教师专业化、内容教材化、工作规范化[3]。其开展模式,主要以专家讲座或者班主任讲座为主,其开设目的就是为了给留守儿童的代养人教授一些家庭教育经验和方法,让家庭教育能够和学校教育齐头并进,充分发挥家校共育模式的作用。这种模式,不仅能够帮助留守儿童的代养人转变教育观念,还能够提升代养人或者家长的教育效果,更有利于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同时,在家长学校的实行过程中,班主任要主动进行家访,了解代养人的学习情况,以及留守儿童的心理状态,并利用线上结合线下的模式,加强家校联系,共同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 2.2 开设留守儿童助教中心 由于一部分留守儿童是寄养老人家中,老年人的文化水平有限,且约束力较差,难以有效管教留守儿童的学习[4]。因此,在农村学校中,开设留守儿童助教中心,让专门的助教人员让管理留守儿童,给予其学习上的帮助,不仅能提升其学习状况,还能加强教育,帮助留守儿童塑造良好的品格。助教中心的工作人员可分为四种类型:1、企办型助教:解决留守儿童的生活问题,如留守儿童可由专门的助教人员进行管理,确保留守儿童能够正常上学下学;同时针对自主能力差的学生,引导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争取的学习方式。2、尽职型助教:以助学为主,利用师资资源、部门优势等,为留守儿童解决生活问题或者学习问题。3、家庭型助教:以代理家长的身份,在生活上给予留守儿童关心,在学习上给予帮助,保障留守儿童能够健康成长。4、义举型助教:帮助代言人解决一些生活和学习上的实际问题,尽可能减少其社会压力。 3.结语 综上所述,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教育工作中的短板和不足。受限于当地经济状况的影响,大多数家长为了给孩子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不得不背井离乡的外出务工,这就导致大多数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缺乏来自父母的关心和鼓励,易出现不良的心理问题,这不仅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还为家校共育模式的开展带来了困难。为此,为了改善这一问题,落实家校共育模式,就必须加强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李长明,胡金敬,李静. 互联网背景下的农村小学低段留守儿童家校合作的尝试与探索[J]. 中国新通信,2022,24(2):210-212. [2] 何建章,程玉兰,刘语方,等. 脱贫地区农村初一年级留守儿童伤害发生现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健康教育,2022,38(5):438-441,446. [3] 戴斌荣,陆芳,付淑英. 立足健康中国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研究[J]. 中国特殊教育,2022(3):3-8. [4] 赖小琴. 习近平关于留守儿童工作精神指引下的广西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研究综述[J].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22(6):174-1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