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荆州市公安县夹竹园初级中学 喻如玲 434311 湖北省荆州市公安县实验中学 覃巍 434300 合作学习是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和策略,是新课程改革大力提倡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更是一种理念,故每一学科、每一课堂中都能见其“芳踪”。然而,细观之余,不难发现很多老师对合作学习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理解,往往表面上热热闹闹,实则在走过场,流于形式,使学生的合作学习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有效性不高。因此,如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其有效性,这个问题就值得大家去思考了。那么,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地合作与交流呢?笔者将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误区 1、误区一 : 放任自由,缺乏监控。有些教师刚开始上课便布置合作学习任务。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有的教师则退至教室的一侧耐心等待,有的教师如蜻蜓点水般在各学习小组间游走,大家交流一会儿后,教师开始依次听取各组的汇报,汇报完毕,课堂教学活动便宣告结束。老师不加引导,也不作适时的补充,这样的课堂,教师是可有可无的,小组合作学习也是处于一种缺乏监控的自由放任的状态。 2、误区二:小组合作的时机不当。有时,我们不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实际,盲目地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如:在教学内容过难或过易的地方设计小组讨论,在适合学生全班教学或教师引导的地方组织小组探究,甚至在一节课中安排了多次小组合作学习,结果收效甚微。 3、误区三: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其表现形式是少数人学习,多数人游离。小组合作学习时,有的小组组长一人唱“独角戏”,成了小组内的权威,其他人坐在那里静听,成为“多余人”,有的小组的学困生把此时作为玩耍的最好时机,在这样的课堂上,参与合作学习的只是少数几名学生,大多数学生则游离于学习过程之外,达不到共同发展的要求,因此也是失败的小组合作学习。 二、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1、教师敢于放手,还课堂给学生。学生的潜能是巨大的,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不要认为学生合作,你一言我一语,每个人都在张嘴,讲废话的多,也研究不出什么所以然,还不如不讨论,不合作。其实,老师更应该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而不是被动接受者。大家从多角度的思考中,互相启发,互相帮助,自我探索,自我验证,最终寻找到规律。他们经过自己的耕耘,收获的成果会倍加珍惜。同时,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们体验着失败的困惑,享受着成功的喜悦。这一学习过程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 2、合理组建合作小组,明确组员分工合作与交流是通过学生间合作交往互动来达到目标的。学生由于家庭背景、自身素质的不同,表现出来的兴趣、习惯、能力、智力水平也有所差异,所以教师应根据学生性格特点和学习成绩的差异在学生自主选择合作伙伴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搭配。人数一般为 4-6人为主,好、中、差、男、女生搭配,小组内作好人员的分工,每一位学生都要担任一定的角色:如小组长、记录者、发言者等,并定期轮换角色,让每个组员都有机会体验不同的角色和代表集体展示自己的机会,使其个性得到充分张扬。 3、教师的引导要及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参与到小组讨论、交流中,关注每个小组的讨论交流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引导。 教师的引导不是教师对问题的讲解,而是通过启发、诱导,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当学生讨论遇到困难时,教师可用一句话或一个手势,甚至一个眼神就能把学生从思维误区引出来,使学生恍然大悟,问题得以解决。 总之,在数学课堂中开展小组合作,有利于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因此,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只要精心选择学生学习中有合作价值的内容,营造氛围、创设情境,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就能使合作与交流真正落到实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