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市宏景小学 710018 【摘要】发掘学校优势,努力使“课后服务”成为学校教育的优质延伸。以“校内减负、校外不增负”为原则,精心构建“作业辅导+特色课程+精品社团”的延时服务模式。进一步增强教育服务能力,有效减轻家长负担,真正让其成为人民群众具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的民生工程。 【关键词】双减;课后服务;课程评价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双减”政策,各个学校都将课后服务作为“双减”政策落地的重要抓手。我们宏景小学充分发掘学校优势,努力使“课后服务”成为学校教育的优质延伸,进一步增强教育服务能力,有效减轻家长负担,真正让它成为人民群众具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的民生工程。我们以“校内减负、校外不增负”为原则,精心构建“作业辅导+特色课程+精品社团”的延时服务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服务效果。 一、满足学生多样化成长需求 开展课后服务,一定要立足学生的认知成长规律,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打造特色突出、切实可行的服务内容,“坚决防止将课后服务变相成为集体教学或补课”。 首先,聚焦认知特征,做到因材施教。小学低年级学生好奇、好动,自我保护能力、生活自理能力不强。课后服务内容着重增添安全、传授基本生活技能的教育,帮助其适应小学生活。小学高年级学生正处于情感转折期,自主意识逐渐增强,但人际交往经验匮乏。课后服务内容着重增设团队活动,激发其求知欲望,培养各项能力和兴趣爱好,增进同伴交往。 其次,重视课业辅导,养成良好习惯。课业辅导是课后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对学生课业掌握情况进行答疑,对课堂内容进行查漏补缺,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细化知识精确度,拓展学习广度,增强学习深度,培养自主学习意识,形成良好行为习惯。 再次,自选艺体课程,培养爱好特长。小学正是培养学生艺体爱好的启蒙阶段,学校采取学生必选与自选相结合的方式,规定每位学生根据自身特长或兴趣爱好,至少各选一门艺体课程,由学生申报,学校集中意见后筛选确定课程,打破传统行政班级教学,实行“走班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其中。 最后,增加实践体验,提升综合能力。构建宏观课程生态圈与微观课堂生态圈双圈驱动的生态系统,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开展主题实践活动,营造沉浸式教学情境。通过角色扮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亲身实践、体验,实现“做中学”;通过户外拓展,促进交流合作,释放学生的主体性作用;通过手工制作,鼓励学生动手创造,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参观游览,激发学生的实践性智慧。 二、构建多元化课后服务主体 主动承担学生课后服务主体责任,充分发挥学校课后服务主渠道作用,形成以学校教师为主,外聘教师为辅,家长配合,学生协助的多元服务主体,解决服务团队缺位的问题。 一是调动校内教师积极性,发挥校内教师主导作用。结合教师专业背景、教学特长等设置课后服务课程,引导教师在课后服务内容上闯出新路子;发挥教师在时间、空间上的天然优势,时刻关注学生所思所想所盼,及时调整,增删课后服务内容,在课后服务对象上展现新作为;定期开展教师培训,提高教学水平,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在巩固教育教学成果上彰显新担当。 二是拓宽师资队伍渠道,发挥外聘教师辅助作用。吸引和鼓励外聘教师参与课后服务活动的设计、组织、实施与管理,实现校内外教师资源优势互补,缓解校内教师教学任务过重,充实课后服务项目:如聘请民间艺人、能工巧匠、非物质文化传承人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聘请“五老”人员讲党史故事以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聘请大学生志愿者开展素质拓展活动;聘请艺体教练指导学生增强体魄,陶冶情操,激发兴趣,发挥特长。 三、创新多维化服务评价体系 要用好评价体系这个指挥棒,坚持以“减负、增效、赋能”为核心的评价导向,创新全方位、全角度、全要素、全过程生态评价体系,突出过程评价、成果评价,发挥评价的判断功能、调节功能,推动服务评价从工具价值向终极价值转变,实现教育回归本真。 其一,评价标准全程化,确保评价科学性。结合课后服务持续性、全程性等特征,改变仅注重结果性评价的工具价值而忽略目的价值的传统模式,由静态评价向动态评价转变,结果评价向过程基础上的结果评价转变,阶段性评价向全程性评价转变。评价标准要以减负、育人、服务等方面的效用为主,坚持即时性标准、阶段性标准、结果性标准,力求达成对课后服务进行全面评价。 其二,评价主体多维化,增强评价权威性。调动同行、家长、学生等多元主体的积极性,实现多元主体综合参评,加快构建学校评价、教师自评、同行互评、学生选评、家长参评的多元评价体系。 其三,评价方法多样化,提高评价针对性。采用成长记录手册的方式考查学生在实践体验的达标情况,增加对学生的描述性学业述评,详细阐述学生在实践中的收获及存在问题;采用比赛、评比的方式考查学生在特长培养的达标情况,对于各级各类奖项予以综合加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充分利用评价软件,服务结束实时对每位学生的评价进行收集,对课后服务进行综合评价。 其四,评价结果实践化,彰显评价导向性。通过评价结果来评判和检验课后服务的实效性。具体而言,依据评价结果对照学校课后服务的定位和培养路径,找差距、补短板,完善发展思路,以评价推动课后服务,让其成为调动师生积极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场地,真正实现教师在课后服务上尽职尽责,关爱每一个学生。 【参考文献】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2022-7-24·《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