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敦化市沙河沿镇中心小学校 133715
【摘要】随着《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施,劳动教育成为中小学独立课程并承载“五育融合”的关键使命。本研究旨在基于新课标的引领,开发并实践小学劳动教育大单元课程,以推动小学劳动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通过深入解读新课标对劳动教育的要求,结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与劳动教育现状,确定了符合学生实际需求的课程主题,并系统规划了课程内容、结构与实践策略。 【关键词】小学劳动教育;大单元课程;新课标;五育融合;课程开发 前言 2022年秋季学期起,劳动课正式成为我国中小学独立课程,标志着劳动教育从边缘性活动走向育人体系的核心。《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将课程内容划分为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三大类别,并设置10个任务群,要求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这一变革直指教育痛点:调查显示约70%的小学生缺乏基本自理能力,折射出劳动教育长期被虚化的现实困境。更深层看,劳动教育的价值在于其综合育人功能。这种全人教育导向,正是新课标下大单元课程设计的逻辑起点。 一、新课标对劳动教育的目标定位 新课标在小学劳动教育的目标定位上,明确了培养学生劳动观念、能力、习惯和品质的多维目标体系。 根据《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劳动教育的总体目标体现了劳动知情意行的辨证有机统一,具体分为四个方面:第一,形成基本的劳动意识,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第二,发展初步的筹划思维,形成必备的劳动能力;第三,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塑造基本的劳动品质;第四,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这些目标不仅反映了国家对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高度重视,也为小学劳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此外,新课标还强调不同学段学生应实现分层次的劳动课程目标,例如低年级学生注重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而高年级则逐步向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过渡。这种分层设计确保了劳动教育目标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相匹配,从而更好地促进其全面发展。 换言之,新课标所体现的劳动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实践体验,并强调综合育人的功能。 二、小学劳动教育现状调研 本次调研旨在全面了解当前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现状,为新课标引领下大单元课程的开发提供科学依据。调研对象涵盖多所小学的学生、教师及学校管理层,以确保数据来源的多样性。调研方法采用问卷调查、访谈与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式,其中问卷调查主要针对学生,围绕劳动课程参与度、兴趣及收获等方面展开;访谈则面向教师与管理层,聚焦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及资源配备等议题;实地考察用于直观了解学校劳动教育的硬件设施与活动开展情况。 问卷设计结合封闭式与开放式问题,既保证数据的可量化分析,又兼顾深度信息的获取。访谈提纲围绕劳动教育的目标达成度、实施难点及改进需求进行设计,以挖掘深层次问题。通过多层次、多维度的调研设计,确保调研结果的科学性与全面性。 调研结果显示,当前小学劳动教育在课程设置方面存在诸多不足。比如,部分学校劳动教育课时安排不足,难以满足新课标每周不少于1课时的要求,且课程内容衔接松散,缺乏系统性与连贯性。在教学方法上,多数学校仍以讲授为主,实践活动占比偏低,导致学生缺乏动手操作的机会,难以形成扎实的劳动技能与正确的劳动观念[10]。 三、大单元课程的系统化开发框架 (一)目标分层:遵循认知发展规律 大单元课程需突破单课时技能教学的碎片化局限,构建阶梯式目标体系。调研对象中,某小学的实践具有代表性: 首先,低年级“萌芽课程”,聚焦自我服务能力,通过“洗红领巾竞赛”“课桌整理闯关”等活动激发劳动兴趣;其次,中年级“孕育课程”:在屋顶农场开展种植实践,记录《种植日志》,融合科学实验、数学统计;最后,高年级“绽放课程”:组织蔬菜捐赠、社区清洁等公益活动,实现“劳动回馈社会”的价值升华。 这一设计呼应新课标任务群的连续性进阶——从低年级5个任务群扩展到高年级9个任务群,形成“自理能力→家庭责任→社会服务”的能力链。 (二)内容整合:三类劳动的有机贯通 大单元课程的核心在于打破任务群割裂,实现主题化项目融合。 比如,建构“乐行君子”课程群,纵向设置“修己生活”“自然稼穑”“社会公益”三维内容。第一,日常生活+传统文化,如开发“节气劳动课程”,清明节制作艾粄、端午节造龙舟模型等等;第二,生产劳动+科技创新,如“太空种子观察计划”将航天育种南瓜种植与3D打印模型结合,贯穿农业、数学、生物多学科知识;第三,服务性劳动+社会实践,如“葫芦课程”从种植、彩绘到义卖筹款,形成“产出—创作—服务”闭环。 (三)结合学生特点 小学劳动教育大单元课程的主题选定需充分考虑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以确保课程内容与学生认知能力和实践水平相匹配。 低年级学生正处于生活习惯养成和基础技能学习的关键阶段,因此应选择贴近其生活实际的主题,如“生活自理能力培养”“家庭小助手”等,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自我服务能力。 对于中高年级学生,其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逐步增强,可适当引入生产劳动类主题,例如“校园种植实践”“传统手工艺制作”,从而提升其劳动技能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这种分层设计,不仅能够满足不同阶段学生的学习需求,还能促进其劳动素养的逐步发展。 四、小学劳动教育大单元课程实施 项目式学习项目式学习作为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推动小学劳动教育大单元课程的实施。通过设计具有现实意义的项目任务,学生被赋予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机会,从而培养其综合实践能力与团队协作意识。例如,在“校园环保小卫士”主题单元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垃圾分类、绿化维护等具体任务展开项目研究,从问题提出到方案制定,再到实践操作与成果展示,整个过程强调学生的自主参与和深度体验。 小组合作是小学劳动教育大单元课程实施中的重要教学策略之一,其在促进学生交流合作、增强课堂互动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课程实践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能力水平进行分组,并分配不同的劳动任务,如清洁与整理、手工制作等。比如,在“书包收纳整理”活动中,学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制定整理方案,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从而培养其规划思维与动手能力。 情境教学是一种通过创设真实或模拟的劳动情境来增强学生学习体验的教学方法,其在小学劳动教育大单元课程实施中具有显著优势。比如,在“烹饪与营养”主题单元中,教师可以模拟家庭厨房场景,让学生扮演厨师角色,完成食材准备、烹饪操作等任务,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 五、结语 新课标背景下的小学劳动教育大单元课程,本质是构建“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的全人发展生态系统。新课标引领下小学劳动教育大单元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劳动素养为目标,探索出了一套符合新时代教育需求的课程模式。本研究通过系统梳理新课标对劳动教育的目标定位、理念内涵及课程要求,结合小学劳动教育现状调研结果,开发了一套主题鲜明、内容系统、结构合理的大单元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宋丽.新课标背景下劳动教育课程建设探析--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例[J].教育实践与研究,2023,(14):52-54. [2]刘颖.根植于校园文化基底的特色劳动教育体系构建探究[J].小学教学研究,2024,(2):35-36. [3]王冉.从“真劳动”到“真教育”:新课标下小学劳动教育的路径探索[J].辽宁教育,2022,(24):64-67. [4]李小平;叶武跃.探索劳动教育课程育人实施新路径[J].留学,2024,(6):44-45. [5]覃燕.小学阶段常态化推进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模式探索——以柳州市雀儿山路小学劳动教育“1234”模式为例[J].广西教育,2023,(31):4-8.
|